登录客服
使用财视扫码登陆 中金二维码

下次自动登录

登录
忘记密码?立即注册

其它账号登录:新浪QQ微信

手机网
首页>>市场>>市场掘金>>  正文
精华推荐 财经号
博客 直播

热点精选:汽车芯片+卫星导航+机器人+储能

突发大消息,国产替代加速!两岸强势 电力电网上扬

商业观察:人工智能+医疗卫生(附股)

11月行情就是有些纠结低开中阳能否强势攀升

股心:低开高收后,仍留意分歧机会!

皮球胖胖:操作意识上必须坚定的站在空方

股海掠鹰:行情震荡整理进入暖冬

  • 徐小明 天赢居 寒江钓客 洛阳上官 幽兰行天下
  • 老孙头谈股 秦国安 龍哥论市 蒋律 股海潜蛟
  • 山东虎子 牛家庄 孔明看市 A炼金师 先知窝窝
  • 灵枝 旗帜先明 短线高手 牛传千股 龙头1988
  • 鸿牛 短线王 律动天成 海西一狼 五域论湛
  • 狗蛋 李博文 波段龙一 股市猎枪 涨停板老黄
  • MORE图说财经

    “股债性价比”凸显提升 银行股险资配置战略地位

    2025-11-06 09:11:02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已入驻财经号
      

    在利率下行的背景下,传统债券资产的回报持续压缩,保险资金面临“低收益陷阱”, 作为“低估值+高股息”的代表,银行股的“股债性价比”日渐凸显。随着市场风格由“博弈交易型”向“配置收益型”的演变,银行板块在险资等长线资金中的战略地位有望持续提升。

      

      2025年以来,银行板块在“利率下行+政策托底+估值底部”共振下迎来配置窗口,保险资金成为核心增量,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IFRS9新准则下,FVOCI(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收益的资产)账户成为权益投资的主通道,强化对高分红、低波动资产的配置偏好。

      

    第二,银行股凭借类固收属性,成为险资拉长久期、平滑利润的关键工具。

      

    第三,监管政策持续放宽权益投资比例、鼓励分红与市值管理,叠加市场风格切换向价值回归,银行股“估值修复+股息兑现”的配置逻辑日趋明朗。

      

    实际上,资产负债久期错配压力倒逼险资布局银行股,寿险资金面临长期负债与短久期资产的错配结构,传统久期资产(如长债、城投债)配置受限,险资亟需寻找“类债券”型权益替代资产。银行股凭借稳定股息(2025年三季度股息平均值为4.29%)、低波动(近3年波动率仅为14.9%)、低估值(板块PB仅为0.61倍)等特性,成为权益端久期延伸与β收益来源的重要补充。

      

      银行股相对收益优势凸显

      

    IFRS9实施后,新准则下FVOCI账户主导保险资金选股行为,FVOCI账户成为保险公司主要权益配置账户,其优势在于可隔离利润波动、匹配久期要求。以中国人寿、新华保险为例,FVOCI配置权重显著上升。险资更倾向于“低估值+高分红+低波动”的个股,如国有四大行、招商银行、宁波银行等,形成以股息为锚的穿透型配置框架。

      

    在监管导向与行业共识强化资产负债管理的背景下,受资产负债匹配的现实约束,险资久期错配空间收窄,银行股趁势填补空档。

      

    2023年3月起,监管部门开始摸底负债成本,推动险企从源头降低负债端成本。目前,部分头部保险公司已陆续再次下调产品定价利率,以实现资产负债成本匹配。此举反映出保险业对加强资产负债匹配(ALM)管理已达成共识,险企正从组织架构、考核机制、配置策略、科技赋能等方面全面推进ALM体系建设。

      

    目前来看,险资资产负债匹配的核心矛盾在于久期错配长期存在,结构性压力突出。根据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披露的数据,寿险公司目前负债平均久期超12年,资产平均久期仅约6年,久期缺口长期存在。每年超过2万亿元保险资金需要配置或再投资,但长期资产供应不足,造成资产端久期普遍偏短。

      

    在低利率环境下,险资资产收益下降而负债端定价滞后,行业整体面临利差缩窄、匹配失衡的经营压力;另一方面,险企普遍面临股东和管理层的短期业绩考核压力,影响资产负债长期管理协调。

      

    由于传统久期资产受限,导致险资配置瓶颈痼疾一直存在,银行股成权益端类债替代。传统的久期匹配资产多以长期国债、基础设施债权计划、不动产投资等为主,但这些资产近年来受限于收益率下行、配置额度收缩及周期性风险增加,边际配置空间明显压缩。

      

    截至2025年9月末,30年期国债收益率仅为2.25%,低于主流保险产品预定利率。在当前缺乏高质量“可穿透、可计提、可持续”中长期权益资产的背景下,银行股的类固收特征与分红可预期性,为险资提供了在权益端进行久期延伸与稳收配置的稀缺选项。2025年三季度银行板块平均股息率达4.29%,分红具备可持续性和确定性,且整体波动率低、估值处于历史底部。

      

    从险资配置的实际情况来看,银行股已成险资的“压舱石”,险资实际持仓结构也体现出对银行股的高度偏好。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保险机构在银行股上的重仓市值约为4145亿元人民币,占其全部重仓A股权益类资产的27.84%,显示出银行板块已成为保险资金权益配置中的“底仓标的”。

      

    在利率下行的背景下,传统债券资产的回报持续压缩,保险资金面临“低收益陷阱”,对高股息、低波动的权益类资产配置兴趣提升。从风险收益比的角度来看,银行股的“股债性价比”日渐凸显。

      

    截至2025年10月16日,A股银行板块加权平均股息率为4.04%,远超同期30年期国债(约2.24%)和10年期国债(约1.84%),“债券替代效应”凸显。在港股上市的四大国有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的股息率区间为4.77%-6.08%,进一步强化了这一优势。

      

    从估值角度看,截至2025年9月末,银行板块整体PB(市净率)仅为0.61倍,部分个股(如贵阳银行、民生银行)PB低于0.4倍,已处于历史极端低位区间。2024年银行板块整体ROE为9.01%,2025年上半年ROE为4.39%,按年化口径测算约为8.8%,较上年略降。银行整体盈利水平保持韧性,未出现系统性下滑,估值与盈利错配明显,性价比优势突出。

      

    2023年以来,监管持续强化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引导,2024年“新国九条”进一步明确提升分红比例、鼓励中期分红。银行板块积极响应,包括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常熟银行等多家银行已制定2025-2027年分红规划,承诺优先现金分红并提高稳定性。2024年度多数银行分红比例超过15%,现金分红总额达4416亿元,同比增长3.95%;归母净利润为21440.7亿元,同比增长2.35%。分红机制已形成制度化、常态化,显著提升“买入-持有-分红”策略的可执行性,持续吸引险资等长期资金配置。

      

    随着监管明确放宽险资权益投资方位及对哑铃型配置的认可,政策层面持续释放险资增配权益类资产的信号。2025年4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金规〔2025〕12号》,将偿付能力充足率高于350%的保险公司权益投资上限由30%上调至50%,放宽幅度明显;同时强调资产负债匹配原则下对“可预测现金流”的权益资产给予积极支持。

      

    近年来,险资实际配置结构也印证了政策导向。根据中国人寿、太保寿险等龙头险企2024年年报,银行股在其股票投资组合中仍维持高权重并呈现结构性加仓趋势,尤其集中于头部国有大行与优质股份制银行。

      

    从配置结构看,“哑铃型”策略正在成为主流。一端以债券资产保障本金安全与利差收益,另一端则通过配置银行股等“低估值+高分红”的防御型权益资产拉长久期、增强现金流弹性、提高整体回报中枢。银行股独特的“类固收”属性,在新监管环境下被充分认可并纳入权益端主力池。

      

    当前进入实质性利率下行周期,收益率中枢持续回落,银行股收益优势凸显。截至2025年9月末,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1.86%,30年期国债收益率更低至2.25%。在此背景下,银行股作为权益类资产中分红率最稳、现金流最可预期的板块,其“收益率溢价”迅速上升。2025年三季度银行板块平均股息率为4.29%,形成显著“债券替代效应”。对于需要长期持有、匹配现金流的保险资金而言,银行股的相对收益优势更加突出。

      

    另一方面,宏观政策正持续发力稳增长,政策托底导致经济与估值修复共振,地产、制造业、基建等板块出现修复迹象。2024年起,政策托底信号不断强化,包括降准降息、结构性信贷支持、地方债务优化等组合拳释放信用扩张空间。银行作为顺周期行业,资产质量预期改善,盈利能力恢复,叠加监管鼓励分红与市值管理,估值处于底部的银行板块具备“盈利修复+情绪回暖”的双轮驱动基础。截至2025年9月末,银行板块PB仅为0.61倍,远低于历史均值(约0.9-1.1倍),具备明显的估值修复空间。

      

    当前A股市场处于风格切换阶段,从高估值成长向低估值高分红板块轮动。过去两年表现分化的TMT、医药板块估值中枢回落,机构资金逐步转向稳定分红、稳健盈利的价值板块。银行股作为“低估值+高股息”代表,在2025年内实现北向资金连续净流入,反映出外资与机构共同的再配置逻辑。随着市场风格由“博弈交易型”向“配置收益型”的演变,银行板块在险资、养老金等长线资金中的战略地位有望持续提升。

      

      FVOCI账户成险资权益投资核心路径

      

    自2023年起,IFRS9在保险行业开始实施,标志着权益投资核算方式从“市价计提—利润确认”的模式向“分账核算—波动隔离”的方向转变。对于保险公司而言,FVOCI账户日益成为配置权益类资产的核心路径,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考量:

      

    一是利润波动隔离:资产价格波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不影响当期利润,有利于平滑财报表现与满足偿付能力监管口径;二是投资久期匹配:FVOCI适用于长期持有、高分红资产,与险资“拉久期、稳收益”的资产负债策略天然契合。

      

    从当前实际操作现状来看,通过对中国人寿、新华保险、太保寿险等保司2024年年报的拆解,FVOCI账户配置已具备明确方向和三个趋势配置特征:

      

    第一,配置权重上升,成为权益资产主力账户之一。

      

    近年来,保险资金在权益类资产配置中逐步将FVOCI账户作为中长期持有工具,该类账户更适用于波动较小、流动性稳定的权益资产,契合保险资金“稳健+穿透式股息”的配置偏好。

      

    第二,银行股是主配资产,集中于大市值高股息个股。

      

    保险公司的FVOCI账户持有大量银行类股票,主要集中于国有四大行及部分头部股份制银行,该类标的通常具备较强分红能力和估值稳定性,能够满足保险资金对“穿透型”收益与资产安全的双重要求。

      

    第三,估值+分红双筛选机制已成共识。

      

    从2024年下半年起,部分消费、公用事业红利股因估值透支而被险资减持,FVOCI账户中资金向“低估值+高现金分红+低波动”的银行股集中,体现出险资对回撤管理与长期持有能力的双重要求。

      

    从已披露数据与配置行为看,保险资金在FVOCI账户下形成了较明确的选股规则。从组合管理角度出发,险资并非追求绝对高股息,而更看重“估值-分红-波动-责任合规”的组合均衡性,FVOCI账户下的资产更偏向“β收益底仓”。

      

    2024年下半年以来,红利股板块出现结构性上涨,银行股估值也出现阶段性修复。在此背景下,基于动态调整逻辑原则,在红利资产普涨后配置再平衡的诉求下,多数险资对FVOCI账户中的资产组合进行了审慎调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一是减持估值透支的高分红板块,如部分公用事业、消费红利龙头;二是保留低估值高分红银行股作为防御底仓,如交通银行、邮储银行等;三是未来可能轮动增配的对象,估值仍处低位、资本充足、分红稳健但前期涨幅较小的区域性银行或国有大行,如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等。

      

    与此同时,险资对FVOCI账户资产的配置纪律趋严,特别关注如下因素:当前股息率是否“透支未来分红预期”;分红覆盖率是否靠真实利润驱动;股价波动是否已影响估值锚的稳定性。

      

    从银行板块基本面与配置现状分析,通过数据结构化梳理发现,虽然银行基本面分化扩大,但估值错配依然存在,投资价值向“高ROE+稳分红”集中。

      

    考虑到2023-2024年银行板块配置逻辑的延续性,主动型公募结构性低配显著;2025年银行股的轮动节奏,与2023-2024年结构性风格切换高度一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宏观近似性:政策底-估值底-风格轮动链条相似;2.结构性演绎路径相似:“先国有大行→再股份制银行→后区域性银行”。

      

    从板块波动与结构表现来看,配置节奏呈现“先大后小”的结构。从板块整体表现来看,银行指数(中信)年初至今上涨约11.8%,与沪深300指数相比略微跑输,仍处估值底部(PB中位数<0.6倍);市值权重提升,配置比例尚未完全修复(公募配置率仍低于市值权重)。

      

      “二永债”成险资久期对冲工具

      

    从板块结构差异分析,银行二级债与永续债正成为险资在低利率周期中的久期对冲工具。

      

    在当前利率中枢下移、资产久期错配风险加剧的背景下,险资除配置银行正股外,银行二级资本债与永续债(“二永债”)正逐步成为其资产负债管理(ALM)中的重要补充资产,具备票息稳定、久期延伸、资本友好等多重优势。

      

    从配置动因来看,主要是基于久期延伸与“类股息”收益。银行“二永债”具备准权益属性,票息高于中长期国债,又不影响利润波动,如2023-2024年发行的主流银行永续债初始票息普遍在3.6%-4.3%的区间,远高于当期10年国债收益率(<2%)。对于负债久期长、追求稳定现金流的寿险资金而言,“二永债”成为弥补久期缺口的关键利器。此外,“二永债”多数附带赎回条款(一般为5年、10年),险资可借此匹配自身久期结构,并实现灵活调仓。

      

    从配置现状来看,大型险企集中重仓国有大行“二永债”。根据中债登披露的数据,截至2024年年末,保险资金合计持有银行永续债与二级资本债余额已突破9500亿元,年增长率近13%;其中,国有大行及头部股份制银行为主要配置对象。

      

    从操作策略来看,“正股+二永”协同建仓,平衡险资β收益与资本回报。部分险资已形成“底仓银行正股+增益型二永债券”的双层配置策略。例如中国太保资产在2022-2023年连续增持招商银行永续债,并在招商银行股价回调期间同步配置其正股,实现股债协同组合管理。很明显这种投资策略意在通过票息锁定底层稳定收益,通过正股参与估值修复与股息红利,从而实现“平滑久期+提升整体ROE”的双重目标。

      

    尽管2025年部分银行“二永债”新发票息略有回落(新券如招商银行永续债降至3.55%),但险资配置意愿仍强,主要原因在于与同评级信用债相比票息优势仍存,对资本充足率友好、发行人信誉稳健仍具备“类固收+次级权益”的双重属性。

      

    后续险资配置或趋于精细化,如偏好“低久期+高票息”的再融资型永续债,或结合对银行主体评级与股息政策的中长期判断,灵活调配银行正股与“二永债”的仓位,实现β收益与稳健性兼顾的目标及利差收窄下的“二永债”再平衡。

      

    2025年8月8日起,新发行国债、地方债及金融债利息收入恢复征收6%的增值税,使得“二永债”与此类债券在税收待遇上的差距缩小,“二永债”相对税后收益优势提升。预计保险机构在久期匹配和票息收益的双重需求下,将适度增加二永债配置比例。该政策对保险机构配置“二永债”带来三方面的影响:

      

    首先是税负传导。新规将使国债、地方债及金融债的税后收益率下降,例如票面利率3%的债券,在征收6%增值税后,税后收益率下降约0.18个百分点。“二永债”本身利息收入原本需缴税,此次变动使其在税收待遇上的相对劣势减少。

      

    其次是资产比价变化。过去免税债在同等票息下税后收益率高于“二永债”,保险资金倾向优先配置免税债。恢复征税后,新发免税债税后收益率与“二永债”的差距缩小,若信用利差维持,则“二永债”的相对性价比明显提升。

      

    最后是策略调整方向。保险资金可能适度提高“二永债”配置比例,尤其在久期匹配和资本管理的组合中增加“二永债”的权重。存量免税债因其税后收益优势可能在二级市场溢价,新发免税债吸引力下降。结合“二永债”的高票息、资本充足率友好属性,险资或倾向“低久期+高票息”的品种,灵活调仓应对利率与税制变化。

      

    此外,从银行结构性轮动策略来看,险资或将积极锁定第二阶段银行估值修复主线。银行股配置结构轮动如下: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区域性银行,从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险资与机构资金在银行股中的配置路径展现出明显的轮动特征:先布局分红稳健、流动性强的国有大行,再转向估值错配明显的股份制银行与高ROE的区域性银行。同时,银行二级资本债与永续债同步作为久期对冲工具,险资普遍采用“正股+‘二永债’”协同配置的策略,以此优化底层收益与资本占用。

      

    国有大行估值修复趋于充分,配置空间有限。国有大行(如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年初以来涨幅已超15%,PB水平普遍回升至0.55-0.98倍区间,接近历史均值。分红能力强、Beta低、适合底仓配置,但因ROE弹性不足、市值庞大、边际估值提升空间有限,不再构成超额收益核心来源,适合作为稳定收益池或ETF底层资产。

      

    股份制银行ROE稳定但估值滞后,是弹性标的的主力池。在股份制银行中,部分银行盈利能力稳定、风控体系成熟,但市场关注度不足,估值修复滞后。当前PB多在0.45-0.55倍区间,明显低于其自身5年历史均值。

      

    区域性银行ROE领跑但短期涨幅领先,配置需讲究节奏与择优。宁波银行、成都银行、常熟银行等区域性银行ROE持续位居行业前列,盈利能力、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率均优于行业均值。尽管涨幅领先,但其ROE水平可持续性强、资本补充能力良好,部分银行(如常熟银行)仍有向1倍 PB靠拢的空间。

      

    从险资风格演化趋势判断,2025年四季度的结构性风格切换将从“红利普涨”阶段,逐步过渡至“分红兑现+基本面落地”主导的轮动阶段。作为长期配置力量,根据太平洋证券的预测,险资四季度配置将倾向于以下三项因子叠加的银行标的:

      

    1.股息率≥4%,三年保持稳定,且满足FVOCI账户现金流需求;2.ROE≥行业中位数,连续稳定,衡量盈利持续性与资产效率;3.不良率明显优于行业中位数,控制波动风险,保障资本。

      

    根据太平洋证券的分析,从具体投资方向来看,当前有四类银行标的匹配险资多元配置需求:1.稳健型底仓:工商银行、邮储银行和建设银行,适配FVOCI/保障型账户;2.估值错配型: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和民生银行,兼具分红与估值修复弹性;3.高成长区域性银行:成都银行、苏州银行,具备高ROE与补涨空间;4.港股红利股:中信银行H、重庆银行H和光大银行H,股息率高、波动低、流动性佳。

      

    (作者系资深投资人士。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热门搜索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