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龙贺岁去,金蛇送福来。在充满希望的蛇年新春,中国股市也正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尤其是责任资金入市与“中特估”逻辑下,为市场注入强大动力,银行股更是崭露头角,前景可期。
回首往昔,中国股市确实经历了不少风雨,估值不合理的问题曾长期困扰着市场。过去在相对自由交易却法治与监管有所欠缺的环境中,部分掌握定价权的主体资金走上“割韭菜”的歧途,使得市场波动剧烈,大众投资者受伤颇深。
不过,我也看到了更加积极的变化,近年来一系列积极的力量正在汇聚。
先看责任资金入市,我认为这是堪称重塑股市生态的关键一招。 与公募资金相比,责任资金肩负着别样的使命。公募资金受限于业绩排名、投资者申赎等因素,有时难免陷入短期逐利的漩涡,部分甚至偏离价值投资轨道。而责任资金则着眼于市场的长远稳健,以维护市场稳定、推动合理估值为己任。当市场出现非理性涨跌, 如2023年下半年股市下行压力较大时,国家队果断投入近万亿资金买入沪深300指数型基金,这一举动宛如定海神针,稳住了市场阵脚,也为银行等低估值板块送去甘霖 ,开启逆势上扬之旅。保险公司同样基于自身稳健经营与资产配置需求,在国债收益率走低后,积极增持股息率可观的银行股,成为推动银行股价值回归的又一重要力量。岁末年初,我们不时看到保险公司举牌银行股的消息,这些责任资金不盲目跟风,严格依循价值规律,为市场健康发展筑牢根基。
再看国家的“中特估”战略,在我看来更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传统的资本市场估值体系多以股东权益价值最大化、现金流折现等为核心,虽有其合理性,但对于中国这样有着独特国情与发展需求的经济体而言,略显狭隘。而“中特估”战略打破常规,强调对关乎国计民生的企业,估值要综合考量股东资本利得与社会贡献价值。以银行为例,疫情期间银行业主动让利实体经济,助力企业纾困、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从现金流折现看似乎短期价值受损,但从“中特估”视角,这一担当之举稳固了经济大盘,为长远发展积势蓄能,其社会价值不可估量,银行股估值也理应得到重塑。这一战略不仅是对企业估值方法的革新,更是引导资本流向国家战略重点领域,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杠杆。
聚焦银行股,在“中特估”东风吹拂下,正展现出蓬勃生机。 一方面,政策护航叠加责任资金青睐,让银行股估值修复进程稳步推进。从市场数据便能清晰洞察,2023年底起,中证银行指数一改往日颓势,逐步上扬,2024年更是加速奔跑,与沪深300指数走势分化,彰显出低估值银行股的韧性与潜力。另一方面,银行股自身高股息红利特质魅力尽显。在当下全球经济环境复杂、市场不确定性增多,投资渠道多元却又难觅稳健之选时,银行股稳定且可观的股息收益成为投资者的“避风港”,吸引着各路资金纷至沓来。
过往的股市波澜是成长的磨砺,如今责任资金与“中特估”带来的是希望之光。
愿大家在新的一年保持乐观、理性的投资心态,不被一时的涨跌乱了方寸。多研读政策风向,洞察行业趋势,无论是寻求资产稳健增值,将资金布局于高股息红利;还是与中国股市共赴繁荣,书写自己的财富故事,银行股都是值得关注的宝藏。
最后祝各位投资人,新春快乐,蛇年斩获丰厚回报!
(本文已刊于1月18日出版的《证券市场周刊》。嘉宾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周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