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财经APP获悉,最新数据显示,被誉为股市“巴菲特指标”的估值比率已飙升至218%,刷新了历史最高纪录。当前这一比率已远超互联网泡沫时期和新冠疫情期间牛市创下的190%左右峰值,这标志着市场正步入前所未有的估值区间。
据了解,该指标通过对比威尔逊5000指数(追踪美国所有上市公司市值的指数)与美国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值来衡量市场估值水平。
这一指标之所以备受关注,源于沃伦·巴菲特在2001年《财富》杂志专栏中的评价:“这可能是衡量任意时点估值水平的最佳单一指标。”
彼时,在互联网热潮的巅峰时期,该指标曾接近150%。他当时就向投资者发出警告:“若这一百分比回落至70%或80%区间,买入股票大概率会为你带来丰厚回报;但若是比值接近200%——就像1999年及2000年部分时段那样——你无异于在‘玩火’。”
如今,指标攀升至218%,不仅火警警报已鸣响,更是达到了震耳欲聋的程度。
科技巨头引领涨势
此次“巴菲特指标”的飙升,主要由大型科技股推动。这些科技巨头在人工智能(AI)项目上投入了数百亿美元,其市值也因此创下历史新高,获得市场高度认可。目前,股市总市值的增长速度远超美国经济本身的增速,而这种“市值与经济增速脱节”的现象,恰恰是“巴菲特指标”旨在揭示的核心问题。
其他估值工具也传递出类似的“估值过高”信号。据投资研究公司Bespoke Investment Group数据显示,标普500指数的市销率(股价与销售额比率) 已达到3.33。作为参考,互联网泡沫顶峰时期该比率最高仅为2.27,新冠疫情后的市场繁荣期也只将其推至3.21,随后便出现回落。
这意味着当前标普500指数的市销率已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包括Paul Tudor Jones在内的知名投资者,过去也常以“巴菲特指标”作为判断市场是否过热的信号,而当前218%的数值,显然已远超过去20年的任何水平。
争议:指标是否已“过时”?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这一指标的参考价值已不如往昔。过去20年间,美国经济结构已发生显著转型:对工厂生产和重资产的依赖度下降,对科技、软件及数据网络的依赖度大幅提升。
传统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统计数据,或许无法充分反映这一经济结构转型。因此,部分观点认为,在一个日益以“知识产权”为核心驱动力的经济体中,股市估值水平偏高具备一定合理性。
尽管存在这样的争议,当前“巴菲特指标”的极端高位仍不容忽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巴菲特本人已多年未就该指标发表评论,但其行动却颇具信号意义:他执掌的伯克希尔?哈撒韦(BRK.A.US)正囤积大量现金。
该公司财报显示,2024年第二季度现金储备已高达3441亿美元,且已连续11个季度成为股票市场的“净卖方”。目前,巴菲特正准备将公司领导权移交格雷格?阿贝尔,而在这一权力交接的关键节点,伯克希尔仍保持着堡垒般稳固的资产负债表。
无论“巴菲特指标”是否已然过时,当前218%的数值都难以让人忽视:从股市估值与经济总量的比值来看,如今的美国市场已处于历史最高水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