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财经APP了解到,4月29日,天立国际控股(01773)公布2025财年中期业绩,各项业绩指标表现抢眼,实现收入18.76亿元,同比增长14%,毛利润7.05亿元,同比增长21%,期内净利润3.9亿元,同比增长36.3%,毛利率及净利率分别提升至37.6%和20.8%。此外,该公司宣派中期股息每股人民币5.78分,派息率30%。
围绕着生源需求,天立国际控股挖掘多元业务场景,目前旗下业务板块包括综合教育服务、综合后勤服务、产品销售及管理及特许经营费。
该公司四大业务板块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2025财年上半年,上述业务收入分别为10.13亿元、3.32亿元、4.75亿元及0.5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9%、12.9%、0.2%及116.3%,收入份额分别为54%、17.7%、25.3%及3%。从2022-2025财年看,各大业务板块随生源而稳步增长,驱动整体收入复合增速67.5%。
具体而言,天立国际控股是民办K12 民办学校行业龙头,坚持高中业务与托管业务协同发展,共同拓展天立校网版图,截至2025年2月,天立共管理服务58所学校,其中托管学校有18所。期间,该公司服务在校生人数达到13万人,同比增长30%,其中服务高中生人数5.4万人,同比增长46%。
高中教育是天立国际控股的核心优势,凭借着优秀的提分和升学成绩,天立能够成功实现较好的异地生源扩张,以及托管学校业务的顺利开展,每年亦能保持自营高中和托管项目的持续稳健扩张。
根据披露,期内该公司自有校网17名学子荣获全国联赛省级赛区一等奖、3人入选全国联赛省级赛区一等奖,并在全国决赛中获得一枚金牌。而在2024年高考中,其成熟期学校有90%超过中国本科录取分数线及55%超过中国一本录取分数线,另外272名高中毕业生收到世界前50名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今年在国际升学上再创佳绩,截至目前,天立三大国际学区的学生共斩获104枚QS排名前50名校的Offer,其中有27枚更是来自牛津、剑桥以及帝国理工等英国前五大学的Offer。
强大的教学能力及升学率,天立品牌已经在全国打响了名气,该公司加大品牌输出力度, 托管业务高速发展,期内,该公司托管学校18所,相比于去年同期增加了8所。从近期的项目签约看,比如2024年10月,签约托管江苏南京溧水区高级中学;12月签约托管山东菏泽行健实验学校;今年4月签约托管河南新乡经开区小学。
托管业务将成为该公司的重要的增长曲线,华泰证券非常看好其托管业务,研报称经估算托管业务潜在市场空间约在百亿规模,而当前头部市占率合计不到10%。凭借良好的教学口碑和成熟的运营管理经验,天立的托管业务处于快速拓展阶段,轻资产托管业务有助于增厚公司收入利润、为多元化综合运营服务打开增长空间、完善生源体系,有望成为继高中业务后的第二增长点。
值得注意的是,天立国际控股紧跟着教育AI的发展大趋势,旗下的教育科技平台启鸣达人经过多年研发已有AI教育产品落地,包括了AI教研系统、AI学伴、AI智习室及新版云校APP开发,并获得社会认可。2024年,启鸣达人旗下“启鸣云校 ? AI未来智慧学校”喜获“2023年中国数字经济十大典型应用场景”殊荣。
教育是AI应用主流场景之一,在4月份,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推动AI在教育的落地,政策支持+技术成熟,并已有多所学校应用落地,教育科技行业进入了爆发初期。根据艾瑞研究院之前发布的报告,2023年AI+教育B端市场规模约为213亿,预计2027年将达到约476亿元。
该公司以AI+教育并全面赋能教育行业发展,并以AI+大数据技术研发完成启鸣数字驱动教学管理云平台,实现智慧学校的全数据融通,全面提升学校运营效率。目前启鸣云校?AI未来智慧学校已成功接入超过100所学校,“对内赋能,对外创收”,教育AI将成为该公司不可小觑的增长引擎。
此外,天立国际控股拥有稳健的财务,2025财年上半年,有息负债率仅为21.7%,截止2025年2月,其持有现金等价物4.54亿元。充裕的现金流,在满足公司业务经营及拓展需求的同时,该公司也积极回报股东,通过回购以及分红的方式不断提升股东回报率水平。
自上市以来,该公司累计回购并注销6012万股,累计斥资1.56亿港元,占比股本2.85%;而该公司每年都会分红,此次中期股息每股5.78分人民币,同比增长38.6%,自上市以来累计分红金额6.5亿元人民币,平均分红比例超过30%。
天立国际控股创始人罗实先生一直都看好公司发展,自上市以来累计增持3160万股,而管理层及核心员工也通过员工信托计划看好公司发展,通过二级市场累计买入5654.8万股。而今年该公司也获得多家机构加注持有,分别在2月及3月份获得Norges Bank及First Beijing Investment Limited两名机构股东增持。
在基本面驱动+多维度看好下,公司市值从2022年以来连涨四年,从底部翻了10倍,但估值并不高,随着业绩持续增长,仍有上升空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