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财经APP获悉,中信建投证券发布研报称,AI医疗在提升医疗器械功能、检查检验结果解读、辅助临床医生决策、健康管理等多个领域的应用价值较大,是医疗企业和医院必须重视的创新方向和竞争趋势。企业有望借助AI进一步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客户粘性,巩固行业地位和竞争优势。
AI医疗也是国内企业出海竞争的关键要素之一,从部分海外龙头企业的AI布局来看,在自主研发之外,并购、外部战略合作、建立数字化平台和生态圈等也是加快AI布局的重要途径。此外,用好Deepseek等AI工具有助于企业降本增效、改善盈利水平。
中信建投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AI医疗应用领域广泛,助力医疗器械企业和医院加强竞争力,降本增效、改善盈利水平。从应用领域来看,主要包括医学影像、IVD、手术机器人、医院、健康管理(比如智能穿戴)等。从AI的赋能和对临床获益来看,主要体现在检查检验性能和结果的优化、安全性提高、操作和工作流程的简化和医生工作效率的提升、辅助诊断、toC端产品的智能化和便捷化等。对企业而言,AI的应用短期直接贡献的创收可能有限,但通过AI赋能有助于增强产品的竞争力,提升长期目标市占率;同时,在开发AI应用的过程中,企业自身利用好AI产品(如DeepSeek、英伟达的医疗开放网络平台MONAI Deploy等)也有助于提高研发和运营效率,有助于降本增效、改善盈利水平。
AI医疗助力龙头强者恒强,也逐步成为二线及新兴企业的积极布局或转型方向。龙头公司布局AI在软硬件协同、临床数据积累、渠道推广等方面更具优势。以医疗设备公司为例:1)具备完整的硬件研发能力和存量设备基础,能够实现AI算法与设备的深度集成,可依托硬件优势快速落地AI功能,利用成熟的渠道进行快速推广;2)龙头企业拥有更多的临床数据,在AI模型训练和应用开发上更具优势。AI医疗也为后来者和新兴企业提供了弯道超车和转型机会。对于AI布局相对落后或者较少的企业,未来在市场竞争中或面临份额下降甚至被淘汰的压力。从部分海外龙头企业的AI布局来看,除了持续加大自主研发力度以外,外延并购、外部战略合作、建立数字化平台和生态圈等方面也是加快AI布局的重要途径。
AI有望成为产业竞争及出海的关键变量之一,或提供弯道超车的机会。随着海外本土企业纷纷加速布局AI,未来AI将成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化竞争不可或缺的变量。近几年,中国企业在大数据、AI算法大模型等方面快速发展,整体实力不逊色海外企业甚至在部分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人口基数大,海量的临床数据可用于AI应用的开发,叠加国内政策的大力支持,国产品牌尤其是龙头公司有望受益于国内AI产业链的快速发展,在国际化竞争中有望实现弯道超车。从政策端来看,近年来,每年通过FDA批准的AI医疗产品数量快速增加,同时FDA也出台了相关政策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以促进行业创新和加速AI的应用;国内市场方面,卫健委等多个部门于2024年11月联合印发《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以推进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发展。
AI+影像:可应用于从筛查到诊断到治疗的全流程,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国内外头部企业持续加码AI布局。近年来,AI在医学影像领域的应用发展迅速,主要集中于筛查、诊断、治疗以及工作流程的优化等方面,在图像质量优化、噪音减少、放射剂量降低、实现远程诊疗、简化工作流程、缩短诊疗时间、辅助诊断等方面均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AI+IVD:可贯穿检验全流程,助力检验科降本增效。AI在病理领域应用发展迅速,各企业纷纷推出AI病理辅助诊断产品,对数字化的病理切片进行诊断,能有效弥补人工诊断率低、医生不足等问题。
AI+机器人:让手术机器人的操作精度更高、安全性更好,提高医生操作效率。目前医疗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还处于比较早期的阶段,仍存在开发成本高、对数据质量的依赖、伦理考虑、监管障碍等挑战和局限性,但长期发展潜力大。
AI+医院:AI有望重塑医疗服务体系,提升运营效率并实现精准医疗。AI在医院的核心价值在于可以少量资源实现高效率,可应用于诊断前、诊治及诊断后阶段,同时扩展医疗服务可及性。多项研究表明,AI辅助医生诊疗未来有望降低误诊率的同时,在部分疑难杂症诊疗方面也有望发挥协同作用。
AI+智能穿戴:智能穿戴设备的新一轮升级,ToC端市场空间想象力巨大。AI+医学可穿戴设备,作为传统医疗设备的家庭版替代产品,凭借其轻便、实时监控、智能化管理等特点,在C端应用日益广泛,可通过对血氧含量、心率、心电等多种生理指标进行检测并将数据实时智能化处理,满足用户健康检测管理、疾病早筛和慢性病监控管理等需求。老龄化背景+家庭医疗观念兴起,AI+医学可穿戴设备市场的需求有望持续保持旺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