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制智库发现“隐形冠军”系列之六:德国为什么盛产“隐形冠军”
2022-06-05 08:31:07
来源:投资者网思维财经
作者:佚名
关注中金在线:
-
-
扫描二维码
关注√
中金在线微信
在线咨询:
-
扫描或点击关注中金在线客服
作者:中制智库 张得煜
“隐形冠军”的存在和发展是一个独特而普遍的现象,独特性在于其具有很强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而又不广为人知;普遍性在于其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存在。“隐形冠军”的产生是制造业专业化分工的产物,在经济全球化之后发展尤其迅速。
德国是全球的制造业强国,同时也盛产“隐形冠军”。2018年10月,西蒙在一次演讲中提到,全世界大约3000家“隐形冠军”,德国就占全球总量的一半左右,分布在机械制造、电子设备、化工制造各个领域,这些数量众多的“隐形冠军”是德国制造的底气。
一、 德国“隐形冠军”产生的内在原因
1、 对科学与教育的高度重视
德国“隐形冠军”力量强大、数量众多需要从德国的前身普鲁士开始说起。
从14世纪开始到17世纪,经过文艺复兴运动的洗礼,科学在欧洲兴起。作为欧洲中心地带的普鲁士地区深受自由思想的启蒙,在后来的几百年里,这片土地已成为全球最出色的“智慧之地”,诞生了一批世界知名大学,如创办于1734的哥廷根大学和创办于1868年慕尼黑工业大学等,也涌现出了一大批的全球顶尖科学家,如爱因斯坦、普朗克、海森堡、高斯、莱布尼茨、希尔伯特等。在整个18世纪,哥廷根大学因其极为自由的科学探索精神和氛围而居于德国大学中心地位,尤其是基础科学与应用研究方面十分发达,以理学、工程技术而闻名的科研机构支撑了德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德国西北部的老大学城哥廷根,现在仍然有数十家测量技术制造商,不乏引领世界测量技术的“隐形冠军”,其中一些公司的技术就源自于著名数学家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发现的原理。众所周知,计量和测量是精密制造技术的基础,钟表等精密仪器离不开这些基础技术,而钟表业被认为是最终开启“现代工业时代的钥匙”,德国正是最早掌握这把钥匙的国家之一。
测量技术经过了数百年的传承,以精密机床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成为德国的重要象征。以此为基础,在随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内燃机、发电机等一系列重要的标志性成果大多都是由德国人发明,德国当之无愧地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尤其奠定了德国在汽车、冶金、电力、化工等各个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由此也诞生了大量的世界级企业巨头和数不胜数的“隐形冠军”。
2、 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德国拥有令人赞叹的工匠精神,比如严谨、规范、一丝不苟,包括契约精神,德国人规定螺丝需拧五圈,他们绝不会拧四圈半。不管是工程师还是普通的技工,几乎每人都有一手绝活,甚至于是祖上传承下来的技术,但技术工人更多来自遍布全德国的职业学校、技工学校,还有所谓的应用技术大学,值得一提的是,德国行业协会的技术培训和企业内部的实地训练也十分普遍。
按照西方管理学的逻辑,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商家都是逐利的,终极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但这不是德国制造企业管理的精髓所在,因为德国管理只追求两点目标:一是尽善尽美生产过程的和谐及安全;二是尽善尽美高科技产品的实用性。正是德国如此苛刻的准则,才让德国的“隐形冠军”在全球市场上长期立于不败之地。德国人往往不会从商人的角度去考虑产品是否畅销,德国人考虑的是产品怎么样才能经久耐用,而非怎么赚钱。
德国的性格特征、认真踏实的工作态度是德国工业强大的关键因素,因为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并不具备这些“人为”因素,全世界敬佩德国工匠精神的本身,就充分说明很多国家做不到这一点。因此,德国“隐形冠军”能称雄全球,成为世界工业的标杆并非偶然,性格、品质、理念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3、 国际化的视野根深蒂固
德国统一的时间很晚,直到100年前都不是统一的民族国家,而是一群小国的松散集合,这些小国基本上相互独立,直到1918年,德国境内的23个君主国家和3个共和国才正式合并组成德意志第二帝国,人们才开始有了统一国家的概念。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想要实现成长的企业都必须国际化,国际化的渴望很早就融入到了德国企业家的血液里,一直保持到现在。毫不夸张地说,德国企业从诞生的那一天起,目光就盯着全球市场,就有了国际化的视野。
4、 重视产业集群和企业家集群
产业集群通常把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技术聚集在一起,从而激发出最佳效能,这样的产业群在德国有几十个。产业集群是产生“隐形冠军”的适宜环境,企业之间能够形成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降低成本,减少风险。
除了由不同行业组成的产业集群,还有一种是“企业家集群”。企业家集群不同于产业集群,企业家集群的纽带不是行业,而是提供成功典范并鼓励效仿的社交网络。有人在德国发现这样的情况,在一个只有7户村民的小村庄里,走出了5位企业家,且他们企业的规模基本都具备“隐形冠军”的基本条件,他们成功的重要原因竟然是互相效仿和互相鼓励。
二、 德国“隐形冠军”成长的政策环境
1. 相对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
在德国,百年甚至数百年“隐形冠军”企业数不胜数。即使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德国被打得一败涂地,工业遭到重创,但这些企业的核心技术、关键工艺、主要人才仍然保留,并在几十年时间里迅速崛起,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德国的社会经济环境相对稳定,能够保证科学技术的顺利传承。
相比之下,我国历史战争频繁,特别是近代,社会动荡,严重影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事实上,我国古代的生产工具制造技术,曾经达得很高的水平。比如元代发明并在中原、四川若干地区一度得到相当广泛运用的大纺车,是世界上最早的纺纱机,其技术工艺水平已接近于英国工业革命时代的亚麻纺纱机,而且,有迹象表明英国工业革命前的水力捻丝机、工业革命中的亚麻纺纱机以及成为工业革命标志的阿克菜水力纺棉纱机,都与这种大纺车有某种直接或间接的渊源关系。正是由于社会频繁动荡,这种先进的机器在后来的明清时期并未得到大量制造和使用,直至逐渐失传,这显示明清时期我国生产工具制造业并没有多大进步,甚至还比不上前代国内某些地区曾经达列过的水平。
此外,据《天工开物》和明代各类文献资料以及大量遗址和遗物可知,明朝先民已经采用火药爆破法采矿,发明了焦炭以冶铁,冶金炼钢法有了改进,并最早开始炼锌。在冶金技术方面还广泛采用了鼓风的活塞式木风箱,并用木铁结构的机车在矿山运料。这些技术都是现代制造业的雏形,很可惜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导致我国古代生产工具制造技术得不到进一步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社会动荡过于频繁,每一次社会巨变都会严重影响到社会经济结构,技术的传承被迫中止;其二是科学技术基本上属于经验科学,重视经验而忽视理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古代科技向高级形态的发展,这一缺点在中国古代实用科学体系终于走到了经验科学形态的尽头之后便暴露出来,它使中国古代科学迟迟难以过渡到近代科学形态。
因此,保证相对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使企业有充分自由的生长空间对于“隐形冠军”的成长至关重要。
2. 重视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
在德国,人们普遍具有的平等观念,技工享有较高的收入,并可随时进入高等学府继续深造,因此,不在少数的德国人宁愿选择做技工,而不是非要去拼大学文凭。为何如此多的德国人宁愿做技工、而非苦追各种文凭呢?首先因为在德国,做技工非但不丢人,而且在社会上可以享受其他“高等职业”所拥有的崇高地位、美誉度及尊敬度。德国人认为,每个人的工作仅仅是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德国这句话绝对不是停留在表面、停留在开头上、停留在宣传上。无论是政治家、教育家、企业家、工程师还是技工,实实在在是职业之别,这个是德国社会的普遍共识,深入到德国人的骨髓里。
反观我国,传统上有“士农工商”的排列顺序。四民之中,士居首、农次之、工第三、商居末,商是最贱之业。数千年来,历代统治者一直强调“重农抑商”、“崇本抑末”,打压工商之民,对中国历史走向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工匠在古代不受重视,素有“奇巧淫技”之称,因而工人这份职业着实有几分尴尬。即使到了到现代,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们仍将报考公务员作为第一选择,往往数百人竞争一个职位;而对于工厂大量招聘的技术工人,则鲜有问津,这种情况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
没有一流的技术人才,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制造企业,我国技术工人的这种尴尬局面必须要改变。
3. 坚定保护制造业的发展
德国对于金融、房地产等行业历来采取限制措施,以此保护制造业的发展。多年来从不把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相反却严格限制房地产行业。德国将房地产作为具有福利性质的服务型产业,而非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机械制造、汽车、电子设备、化工制造才是德国经济的四大支柱。
德国的旅游资源之多,甚至比法国更丰富,但旅游业的发展远远低于欧洲各国,这正是德国人重视实业发展的体现。德国的古堡数量更是欧洲最多的,甚至连传统的工业区北威州也有数量众多的水上城堡,仅仅慕尼黑所在的巴伐利亚州就有很多处华丽的宫殿,比如慕尼黑的王宫,其华丽程度一点也不逊色于巴黎的凡尔赛宫,但德国很少在旅游方面大做文章,特别不愿意为招揽游客随意吹嘘甚至编造历史。
战后德国共经历了6次经济衰退,包括两次石油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但每次衰退的时间均不超过1年,尤其是在欧债危机中“一枝独秀”,率先复苏,显示出极强的抵御危机能力。这一切都是归功与德国不搞金融泡沫,对于互联网泡沫也采取慎之又慎的态度,德国明确金融是为“隐形冠军”这样的实体经济服务的,唯一一个大型软件企业SAP自始至终都是紧密围绕制造信息系统。
三、 德国“隐形冠军”对我国的启发
我国近年来高度重视对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共中央政治局今年7月30日召开会议,明确指出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指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中小企业,也就是要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优秀制造企业。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科技强国战略的组成部分。
德国“隐形冠军”的成长经验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之处。“专精特新”强调的是企业的发展模式,是实现“隐形冠军”这一市场地位的发展路径,两者的描述方式不同,最终目标一致,都是通过提高质量和技术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毫无疑问,德国“隐形冠军”成长过程中重视教育和基础科学、确立了合理的人才战略、视制造业为立国之本以及重视产业集群和企业家集群等举措对我们发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都极有价值。
目前,我国“专精特新”企业的评选由各省、直辖市组织,最后上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这种有目标、有方向进行重点培育的措施无疑将会大大促进我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发展。
从历史上来讲,中华民族曾经精于制造业,且这种文化传统由来已久,源远流长。无论是宋代的丝绸、瓷器、漆器,还是明清时期出口到欧洲、日本等地的茶叶、药材等,都贯穿着鲜明的工匠精神;也曾创造了某个中等规模的区域,其经济体量上与一个欧洲大国相当的骄人业绩。但在,我们不得不承认,随着科学在欧洲兴起,几次工业革命席卷了欧洲,深刻地改变了制造业的模式和商业的逻辑,我们的确是落后了。
让人惊喜的是,以2012年美国GE公司发布“工业互联网”、2013年德国提出“工业4.0”、2015年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为标志,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悄然而至。从客户个性化需求出发,定制化的生产技术、复杂的流程管理、庞大的数据分析、决策过程的优化、行动的快速执行构成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体。显然,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临时,我们已经拥有了与发达国家同等的话语权,也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形成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倡导者和驱动者。
当然,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全球价值链体系之中,竞争力与创新能力还不够,尤其是在核心技术领域面临着被“卡脖子”的情况仍然比较严重。目前,我们迫切需要借鉴德国制造的经验,剖析这些“隐形冠军”的成功密码,为我所用,培育更多的“专精特新”企业,通过强链补链,提质升级,为中国制造注入强劲的动力,用中华民族独有的创新精神拥抱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
智库研究
目前,我国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政策已经呈现连续性、梯度性的特点,中小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无论是经营战略、营销模式、还是产品研发、后期服务,都有各自独到的宝贵经验。
中制智库与中国教育电视台、凤凰网财经联合打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融媒体联合宣发“隐形冠军示范工程”项目,以《隐形冠军》节目配套”隐形冠军闪耀100”年度评选,旨在发现、展示、表彰制造业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企业。并与德国隐形冠军协会、浙江大学隐形冠军国际研究中心联合推出了中国制造业企业隐形冠军的评价体系,引导专精特新企业持续打造核心竞争力。
THE END
编辑:雨辰
声明:文章来源于中制智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非经注明,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热门搜索
为您推荐